
2025年11月12日深夜,顿巴斯平原的大雾里,一串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划破寂静。一台右侧轮子早已炸烂的乌克兰D-21战斗机器人,正拖着残破的身躯在泥泞中狂奔,装甲舱里躺着的,是被困红军城33天的乌军伤员。身后,15万俄军构建的三道封锁线仍在喷吐火舌;前方,64公里外的安全区是唯一生机。这场“钢铁与血肉”的生死救援,让俄乌战场的无人化战争图景彻底震撼世界。 孤城绝境:15万大军围出的“死亡牢笼” 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的名字里藏着历史印记,如今却成了俄乌两军的“绞肉机”。作为顿涅茨克州的交通枢纽,它扼守M03、M04两条战略公路和铁路干线,城东机场更是乌军战术支援的"命门",谁掌控这里,就能拿捏顿巴斯西线的战局主动权。 自10月底俄军发起总攻以来,这座小城就被打造成了密不透风的“死亡牢笼”。15万兵力从北、南、东三面包抄,挖出35公里长的反坦克壕沟,布设的地雷足以让任何装甲部队寸步难行;80门自行火炮组成交叉火力网,每天超100架次无人机盘旋侦察,连一只飞鸟都难以突围。乌军第151旅和93旅残部被彻底围死,三座补给桥全被炸毁,最后一条土路在雨天变成泥潭,弹尽粮绝的士兵只能躲在地下工事里啃干粮。 被困的伤员们更是在鬼门关前徘徊。缺乏抗生素和麻醉剂,简单的伤口感染都可能致命,有人在日记里写道:“每天都在等救援,也在等炮火降临”。此前十几次人力突围全告失败,连乌军督战无人机都已部署——投降也是死路一条。谁都没想到,最后接他们回家的,是一群不会呼吸的“钢铁战友”。 七次冲锋:断腿机器人的绝地逆袭 乌军的救援计划早已注定悲壮。在此之前,他们先后6次派出无人战斗编队突击,结果不是被俄军“柳叶刀”无人机炸成零件,就是陷在地雷阵里动弹不得。但这次,他们拿出了压箱底的改装装备——搭载特制装甲舱的D-21战斗机器人和“忒弥斯”无人车,这是专门为救援升级的“生命方舟”,装甲能扛住FPV自杀式无人机的冲击,1台就能装下4名伤员。 11月12日凌晨3点,大雾给战场蒙上天然掩护,3台D-21和2台“忒弥斯”悄然出发。可刚进入俄军外围防御圈,最前面的D-21就触发了杀伤性地雷,右侧轮子瞬间被炸飞,车身歪歪扭扭差点翻倒。指挥室里的操作员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没想到机器人自主启动应急程序,靠着剩下的三个轮子继续前进,零件摩擦的声响在大雾里格外清晰。 64公里的征途,37公里是拖着残腿走完的。突入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