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她丈夫的血泪陈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让所有教师脊背发凉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一个我们每个老师都再熟悉不过的“凶手”——那张永远批不下来的假条。 从熬夜备课到抑郁诊断:优秀教师的宿命? 和无数个我们一样,今年六月,张老师为了那堂“至关重要”的公开课,连续熬夜好几个晚上工作到凌晨。事情结束后,老公便想着为其庆祝,但此时的张俊明老师已经出现了一些情况,她说我感觉很累。 这声“累”,是多少个深夜,我们在备课、改作业后,对自己说的同一句话? 焦虑、失眠接踵而至。丈夫劝她去医院,她的第一反应是:“毕业班紧张,不好请假。”“不好请假”。 这简单的四个字,像一道紧箍咒,锁住了我们寻求帮助的最后勇气。想到要找领导开口,想到要麻烦同事代课,想到那张需要层层签字的请假条,我们最终都选择了同一个答案:“再撑一撑。” 张老师也撑到了暑假。诊断书上是刺眼的中度以上抑郁。 在“岗位”与“生命”之间的选择题。 7月29日,她住院了。 9月2日,她出院了。 暑假真的是给老师们续命的,很多老师都是熬到寒暑假才有时间去看病。 我们都希望故事到此结束。但出院仅一周,对工作的责任感,以及那份深植于心的 “请假羞耻” ,让她不敢彻底休息。 她说:“调课太麻烦同事了。” 9月8日,她硬撑着回到了课堂。仅仅三四天,张老师再次不堪重负。当她再次向校长请假时,得到的回应是:“人员比较紧张,请这么长时间的假不好请。” 最终,是她的丈夫出面“谈判”,才艰难地为她请下了两个月的假,9月15—11月15日。 请下假的他们,以为抓住了救命稻草。9月29日,他们去了国内顶尖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复查。 然而,就在去北京的路上,学校领导的电话来了,领导说:“能来,你就一定要来,因为学校已经没有老师了。” “学校没有老师了。” 所以,这位32岁的母亲、确诊抑郁症的病人,就必须“必须到岗”。 我们想声嘶力竭地问:一个教师的生命,难道真的不如一堂调不开的课重要吗? 10月7日,就发生了这个不幸的事情,张老师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沉痛惋惜 #山东德州优秀教师 #张俊明 #一路走好 #孩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