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〇二五年十一月九日,冬意初临,西安成德书院里,《寻幽问魂·遆高亮金石题跋作品展》静静地开了幕。原陕西省人大副主任邓理先生来了,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来了,著名画家邢庆仁先生、万鼎先生也来了。一众文人墨客参观完作品展后进行座谈,座谈会由著名评论家李建森先生主持着,不算浩大,却自有气象。 这不像一场喧闹的聚会,倒像是一次默契的赴约。并不大的展厅里,仿佛能听见拓片沉沉,题跋朗朗的声响。那些冰冷的青铜、斑驳的碑石,在遆高亮老师的笔下苏醒了。金石题跋这门学问,深奥却迷人。既要读懂金石上的千年密码,又要用笔墨与之对话。遆老师于此间深耕多年,方寸之间,古老的金石与鲜活的笔墨便相映成趣。 说起遆老师的字,那是有来路的。他的书法,根子扎得深,扎根在碑林的石头里,浸润在历代的墨迹中。细看他的用笔,中锋浑厚,侧锋取势,提按之间尽是生命的张力。那线条,既有金石的铮铮铁骨,又不失毛笔的温润灵动;那结字,在规矩中见洒脱,在严谨中得自在。最难得的是那股子“气”,是历经岁月打磨后的通透,是千帆过尽后的从容。他的字,不是写在纸上的,倒像是从心里长出来的。 遆老师为人处世也很耿直。半生在公安系统里做事,见惯了人间秩序;半生伏在案头,琢磨着书法。这般经历落在纸上,便生出一种别样的从容。是见惯了世事的静气,也是勘破了表象的笃定。 这样的笃定,不独遆先生有。他们这一辈的艺术家,大抵都是如此。不张扬,不浮躁,只是默默地守着笔墨的正统,守着金石的秘密,守着那条从古至今不曾断过的文脉。他们让沉睡的文物“活”了过来,让高深的学问走进了寻常人的视野。 天色向晚,人影渐疏。成德书院的灯光温温地闪着,既高又亮,也足够坚定地照着那些刚刚被唤醒的古老魂灵。这一刻,过去与现在,金石与人生,都在这里静静地相遇了。这大约便是传承最好的样子。不必喧哗,只需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