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粒“亲本种子”里的国家博弈:当“偷种子”成为无声的战争 近日,国家安全部披露的境外间谍窃取亲本种子案,如一记警钟在农业领域轰然敲响。涉案人员朱某某等人,为境外情报机构非法搜集我国高产、抗病、优质农作物“亲本种子”,已被依法惩处。这看似微小的“种子”,其分量却重如千钧——它不是普通的农产品,而是中国粮食安全的“芯片”,是种业自主创新的“命脉”。当“偷种子”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才惊觉,国门之外,竟有如此致命的“生物间谍”。 “亲本种子”之重,在于其不可替代的“源头”地位。它是培育一切优良品种的“祖宗”,是种业研发的“原始创新材料”。一旦流失,境外机构便能以此为基础,通过基因测序、杂交改良,快速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抢占全球市场。更危险的是,他们可能利用掌握的亲本基因信息,在未来研发出针对性的生物技术武器,或对我国特定作物实施“基因封锁”。一粒种子外流,可能意味着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种业发展主动权旁落。这绝非危言耸听,国际种业巨头正是通过严密的亲本资源保护,构筑起难以逾越的“专利壁垒”。 “种子战争”的背后,是全球粮食格局的深刻博弈。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种业是粮食安全的“第一环”。谁掌握了种子,谁就掌握了饭碗。美国凭借孟山都等巨头,在全球种业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必须打赢种业翻身仗。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保护本土种质资源,成绩斐然。但亲本种子的流失风险,如同悬顶之剑,时刻威胁着来之不易的成果。若核心亲本被窃取,我们的科研投入可能为他人“嫁衣”,我们的“饭碗”也可能被他人“端起”。 守护“种子安全”,需要构筑“科技+法律+全民”的立体防线。国家层面,必须将种源安全提升至战略高度,加强科研机构、种业企业的安防保密措施,严控亲本种子的流转与使用。法律层面,需完善《种子法》《生物安全法》等,对非法搜集、交易、出口亲本种子的行为施以重典。社会层面,需普及种源安全知识,让每一位农业工作者、科研人员乃至普通公众都成为“护种人”,警惕异常的“合作”“收购”与“探问”。 当“偷种子”的黑手伸向田间地头,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农业的未来,更是国家的根基。这场无声的战争,没有硝烟,却决定着我们能否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抖音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