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荡气回肠的父子交响,完美诠释了"教育救国"情怀,真正的爱是培养子女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张锡祜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第四子,自幼在南开学校接受教育,深受爱国氛围的熏陶。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与抗日宣传,甚至与同学赴长城前线支援抗战。1934年,他考入中央航空学校,立志报国。他放弃安逸生活,选择投身抗战,毕业时,张伯苓以“岳母刺字”的故事勉励他“尽忠报国”,而张锡祜也誓言“为国而殉”。出征前,他给父亲写下家书,表明“生死早置度外”“不敢为中华之罪人”的决心,这封家书成为绝笔。张伯苓的儿子张锡祜确实是一位“不爱钱,不怕死”的爱国青年,他深受父亲张伯苓的爱国教育影响,1937年8月,淞沪会战中的壮烈牺牲。最终以生命践行了爱国誓言。张伯苓的教子方式也表明,真正的爱是培养子女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张伯苓得知儿子牺牲后,张伯苓强忍悲痛,称“死得好!死得好!”,并说“求仁得仁,复何恸为”。他认为儿子为国捐躯是“求仁得仁”,体现了张伯苓“教育救国”理念的实践——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张锡祜的一生,正是“不爱钱,不怕死”的生动写照。#大江东去我西来 #张锡祜 #张锡祜殉国前给父亲张伯苓的一封信 #张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