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张1996年的照片里,丰都名山的报恩殿藏在雾气与草木间:飞檐翘角裹着川东的潮润,门楣“报恩殿”三字墨色温沉,石阶被往来脚步磨得发亮,矮丛里的绿意浸着春末的软——这是1984年重建后的模样,也是九十年代丰都“鬼城”里最暖的一座殿宇。 报恩殿的核心,是“目连救母”的传说。相传目连(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青提夫人因生前不敬佛门、吝啬作恶,死后堕入饿鬼道,食物入口即化火炭。目连以神通寻母却无力相救,佛陀指点他在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会,供养十方僧众,借众力超度母亲。最终青提夫人脱离饿鬼之苦,却转世为狗,目连又诵经七日,才让母亲脱狗身升天堂。这便是“盂兰盆节”的起源,也让目连成了“行孝第一”的报恩菩萨。 而丰都本地还流传着更贴地气的版本:清末丰都有孝子黄长云,割肉侍瞎母,感动了地府崔判官,获准“侍母终再赴死”。黄长云死后被封“报恩菩萨”,名山便有了报恩殿——两种传说,都把“孝”揉进了殿宇的砖瓦里。 1996年的报恩殿,还没沾太多商业化气息:本地老人会牵着孙辈说“要学目连孝娘亲”。游客们不慌不忙,要么听导游讲“盂兰盆”的来历,要么摸一摸殿门的木柱——没有喇叭喧嚣,只有旧时光里的温软:连雾气都裹着草木香,把“孝”的故事,浸在九十年代丰都的烟火里。 这座殿宇像个温柔的提醒:“鬼城”从不是只讲恐怖,更藏着最朴素的人间暖意——就像这张照片里的朦胧,模糊了岁月,却清晰了“报恩”二字的分量。 #丰都#丰都鬼城#报恩殿#古色古香 #惩恶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