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研员不会讲课,凭什么指点江山? “那你们就去讲100节课!” 一线教师的质疑在会议室回荡:“教研员该不该讲课?”——这已成为基层教育工作者集体反思的核心问题。 当教研室负责人小心翼翼汇报:“领导,我们教研室这个学期先安排一到两节课。” 当评课专家面露难色:“领导,我们离开课堂都20年了,只会挑毛病,不会讲课了,一人一节课。” 当督导组干脆摊牌:“领导,我不是叫苦,督导组好多人都是关系户,他就不会讲课。” 我们不得不问:这些从不沾粉笔灰的手,凭什么对日日站在讲台的一线教师指手画脚? 教育界正在上演一场荒诞剧:一群远离课堂多年、甚至从未真正擅长教学的人,掌握了评判教学的话语权。他们用晦涩的理论包装空洞的内容,用繁琐的表格替代真实的课堂感受,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掩盖自身的底气不足。 教育督导若不能亲身示范,便是添乱;教学指导若不敢直面学生,便是欺瞒。 那些声称“只会挑毛病”的专家,暴露的正是中国教育评价体系的致命缺陷——我们培养了一批“职业批评家”,他们擅长拆解却无力构建,精于指责却拙于示范。 百堂课的挑战,照出了教育官僚们的真面目。当督导不敢上课、教研员不能上课、评课专家不会上课,整个教育指导体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育不需要岸上的游泳教练。 要么下水示范,要么闭嘴让位。教育尊严不容亵渎,课堂圣地不养闲人。 从这学期开始,要么拿起粉笔,要么交出职位——这就是教育改革的底线。#教研 #教研员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