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们听到很多声音:强调儿童本位、自主游戏、生成课程;反对教师主导、反对预设目标、甚至弱化教学的价值。仿佛只要把空间、时间、材料给了孩子,让他们自由选择、自由玩耍,就是最好的、最先进的教育。然而,当我们真正深入教育实践,尤其是站在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的高度来审视时,这种“儿童中心主义”的理念,是否走到了一个值得警惕的极端?它真的契合我们的文化根基、承担起了教育的根本使命吗? 先说说“儿童完全自由”的迷思与实践困境 不可否认,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是教育科学性的体现。然而,当我们将“儿童发展”抬到至高无上的位置,甚至取代了“育人”的根本目的时,问题就产生了。 就像朱家雄教授在其大量著作和分析中指出的那样: 教育目标被异化: “教育是为了儿童发展”变成了口号,“儿童发展”本身成为了目的。于是,教育实践中出现一种倾向:我们过度强调了“儿童能做什么”(例如儿童能选择游戏、能发起活动、能探索环境),而忽略甚至有意搁置了“儿童应该做什么”这个更具教育核心意义的问题。 内卷与形式化: 过分强调追随儿童、满足兴趣,导致了一系列“内卷”现象: 内卷“园本课程”、“班本课程”泛滥成灾,成了幼儿园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不管教师是否有课程设计能力。 内卷“读懂儿童”成为教师沉重负担,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从幼儿的立场、视角去大量观察记录。 内卷强调“自主游戏”为唯一主角,教师被要求从干预者变为完全的旁观者。 内卷教师疲于制作各种档案材料、自创玩具、应付课题研究,教育反而变得复杂而低效。 最终导致教育功能的弱化: 在这种“极端浪漫主义”的实践中,教育作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其核心功能被极大地弱化了。教师的主体作用、社会价值的传递,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被刻意回避。 这种状况,朱教授曾指出:“幼儿园教育脱离了教育应有的‘轨道’。”简单问题变复杂了。#儿童运动 #幼儿园 #幼儿园日常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