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老校的前世今生,永泰小学,从教书育人到文物保护的坎坷路 在甘肃景泰县永泰城址里藏着一所有故事的学校—永泰小学,由永泰人李鲁澈在1920年建的,是全国保存较好的民国时期三所小学之一,学校坐北朝南,设计别致,中轴一线,左右及前后对称,有“一本书”校园之称。 永泰小学从民国初年一路走来,熬过动荡岁月,送走一批批学子,最终在时代变迁中悄然“退休”,成了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老校的诞生 1920年,也就是民国九年,永泰小学在西北大地上扎了根,那会儿还是兵荒马乱的年代,能在小县城里办起学堂,绝对算得上是新鲜事。 最初规模不大,但靠着几代教书先生的坚守,硬是撑过了军阀混战、抗日烽火、到新中国成立时,这所学校已经成了当地的文化地标。 两次“升级”初中班 1958年大跃进时期,学校头回“跨界”搞起了初中班,那个年代讲究“多快好省”,小学老师也得撸起袖子教初中生,可惜折腾了12届,毕业了360多名学生后,1968年又赶上特殊时期,学校再次被要求办初中,但终究没长久。 这两段插曲倒让永泰小学成了“全能选手”,也见证了特殊年代的教育风貌,为当地不同阶段的教育发展作出过贡献。 建筑界的“学霸” 要说永泰小学最出圈的,还得是它的“高颜值”校舍,庑殿顶的拱形校门气派的很,顶上砖雕的海浪托太阳,寓意“如日东升”,两扇圆窗活像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配上八字形环抱的院墙,活脱脱从画里走出来的书院。 学校占地面积9543平米,建筑面积798平米,绿化面积155平米。 校园分前后两院,月亮门连着“蟾宫折桂”的好彩头,三栋教室次第排列,全是拱门拱窗,屋檐飞翘,古朴典雅,拔檐宿舍东西相望,墙面上还刻着“進步初阶”之类的励志砖雕—这哪是小学,分明是座文化博物馆! 难怪1984年被列为县级文物,后来直接升级成国家级保护单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师生们的热血年代 最红火的时候,这里挤着380多个娃娃,15位老师守着5间教室,别看现在觉得规模小,当年可是十里八乡的“重点小学”,他们默默奉献,为学生传授知识,培育人才,90年代还评上了市级“标准化学校”。2010年通过国家“两基”验收,硬实力杠杠的。 建校百年间,25任校长中的李成勋校长还留下对联:洒园丁血泽桃李芬芳,钟天地灵气毓松柏栋梁”#古村落 #古建筑之美 #文物古迹 #自驾游 #古城夜景@箫桐一勺烩 @德艺坊老杨 @妙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