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亚中在宣布退出政坛的那一刻,台北的空气仿佛静止,政治圈的微信群一时间没了动静。官方声明没有怨言,只留下十三个字藏着三十年的坚持,也有人觉得他说得太少,藏得太深。这一刹那,有人以为他不过是暂避风头,却没人真的相信他会重来。这一声“隐形的翅膀终究没能飞过大海”,显得太克制,背后是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落幕。三十年,只剩一行字,值吗? 他的现实认知并不是在发表声明的那天才到来的。四年前的党内主席选举,大幕拉开时,他带着“统合论”、“和平备忘录”,憧憬能搅动湖面。六万的选票让他激动,二成二的得票率好像也象征着什么。可胜利是一种排他性的东西,他始终不是赢家。第二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饱受期待又注定被遗忘。他以为六万人是后盾,后来才明白,这不过是深蓝群体的回响,像一场大雨后湿漉漉的落叶,终究成不了参天大树。这期间,他努力靠近主流,话越说越温和,理念却越发边缘。 现实对他的宣判其实在那之后已经落地。选举后的日子,他错觉自我被需要,实际上国民党内外的主张早已分道扬镳。更无奈的是主流意见的暧昧,每一步退让都是自我消耗。张亚中身上的“中山精神”始终根深蒂固,他的办公室从来没少过孙中山铜像,卷角加厚的《建国方略》像老友一样常陪左右。讲台上,他喜欢用力气大到让自己腮帮子鼓起来的声音重复那一句话:“统一是国民希望。”他说的时候总是目光里带着火,可只剩下两三个老教授认真听。 他的“统一”主张,一直是最引火的那根线。独派媒体剪他早年受访片断,给他安上“披着统一皮的台独分子”帽子。有人信,有人笑,谁还在乎真相?他曾在台上说统一后台湾能保留军队要有外交自主空间,这种话出来,正反两边都不买账。大陆部分舆论怒称他是“搞变相独立”,自己人却骂他为选票妥协,荒唐劲十足。解释没效果,后来他只能沉默。解释太多变得无力,谁又会用心听呢? 国民党的主流路线其实也并不一致。有人认定与大陆同道才是正业,也有人压根只想守住现状。 在对手、队友、外界和自我拉扯间,张亚中走到了退场点。他一次又一次想找出路,不行便再试。反复权衡,嘴上不说,心头有数。固执过也挣扎过,他想过是自己太天真,后来又觉得别人太圆滑。哪个对?哪个错?恐怕根本没答案。 最后他静静地走下舞台,没有掌声,没有口号,只有理想留在日渐陈旧的书房里。有人觉得可惜,有人甚至不屑。可到底谁可以断言这样的坚守,再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