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邦平旧居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重庆道114号 。 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仿德庭院式楼房,主体两层,局部三层,建筑面积1134平方米 。建筑为清水墙,二层中部设弧形阳台,顶部为多坡瓦顶,有老虎窗 。楼内设施齐全,进门大厅为彩色马赛克地面,三槽硬木窗 。外墙有红砖拼花组成的铜钱纹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邦平(1881~1946年),字伯平、亚粹,是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玛川村人。他是清末民初的重要人物,在政治、实业、教育等领域都有涉足。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 生平经历 - 早年求学:1895年,14岁的金邦平考入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成为该校法政专业的首届毕业生。1899年,他东渡日本,成为早稻田大学首届清朝留学生,学习法学。 - 政治生涯:1905年,金邦平毕业回国后参加了清政府主办的第一届留学生考试,成绩突出,被光绪帝钦点为留学生进士,后任袁世凯的文案、北洋常备军督练处参议等职。1906年,他与天津知府凌福彭成立天津自治局。1912年,任中国银行筹办处总办。1916年,金邦平任段祺瑞内阁农商总长,上任44天后辞职。 - 实业活动:辞职后,金邦平全家迁往上海,先后在商务印书馆、上海银行任职。1926年,他回天津担任天津启新洋灰公司经理,后又任上海启新洋灰公司经理等职。 - 教育贡献:1938年,时任耀华学校校长的赵天麟被日伪暗杀,年近六旬的金邦平毅然担任耀华学校校长。他凭借流利的日语,多次婉拒日本人对学校的骚扰,为学校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主要成就 - 文化传播:在日本留学期间,金邦平是译书汇编社的主要成员,该社出版的《译书汇编》是中国留日学生创办最早的进步刊物之一,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此外,他还是“中国青年会”的发起人之一,该会是留日学生中第一个具有明显革命倾向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