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北京修建永定河引水渠,泉眼下游石槛被炸毁,泉鱼洄游通道中断;1965年,京密引水渠竣工,玉泉山来水量减少四成,泉水温度冬季升至13℃,夏季降至9℃,冷水环境被“ flatten”。 1970—1980年代,京西百姓仍可在山脚的“北坞村”买到“泉鱼”,但个体已缩小至0.8公斤以下,且腹脂减少,口感发柴。 1992年,北京市水产研究所最后一次在玉泉山采集到泉鱼标本,此后20年,野外再无记录。 2010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启动“北京冷水鱼类资源调查”,在湖北十堰丹江口水库上游的“太极泉”发现一群多鳞白甲鱼,经微卫星DNA比对,与1902年法国传教士在玉泉山采集的标本遗传相似度高达98%,确认为同一物种。 2023年,多鳞白甲鱼正式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北京市同步将其纳入《北京市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 这意味着: ——野生泉鱼禁止商业捕捞,非法售卖可追究刑事责任; ——科研捕捞需申请特许,且不得超过50尾/年; ——北京市农业局与十堰市政府签订“泉鱼迁地保护协议”,在怀柔封闭泉域建立4000㎡人工溪流,模拟越冬—洄游环境。 从“贡品”到“保护”,泉鱼的命运转折,折射出人—水—鱼关系的范式革命: 前现代:鱼是“自然资源”,其价值由皇权定义; 现代性:鱼是“经济资源”,其价值由市场定价; 后现代:鱼是“生态公民”,其价值由物种多样性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