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6年深秋,巴丹吉林沙漠的风沙敲打着帐篷,在这片荒芜之地一群人正在为一场前所未有的试验做准备——在本国领土进行核导弹试验。 年轻的徐虹还记得七天七夜的闷罐列车,那时他不满20岁,和所有新兵一样不知去向何方,直到看见戈壁中竖起的发射架才明白肩负的使命。 在饥荒年代,试验部队常饿着肚子训练却从未动摇。 试验临近,需要确定地下控制室执行发射任务的人员,这个距发射架仅百米的地下室一旦核弹意外爆炸根本无法提供防护,最终选定的7人中徐虹说:“我不是党员,如果牺牲,请追认我为党员。”政委高震亚本不在名单中,是他主动要求进入最危险的地方,试验前夜他悄悄安排了后事却对家人只字未提。 10月27日清晨,7人走进不足10平方米的地下控制室,此时兰新铁路停运,西北航线关闭,数十万官兵戒备,数百万居民疏散。 9时0分10秒,“点火”口令响起,按钮按下,导弹托举核弹头腾空而起,在蓝天划出白色轨迹。 9分14秒后,靶区传来消息:“核弹头精确爆炸!”控制室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 从首次核爆到导弹核武器美国用13年,苏联用6年,中国仅用2年。 此后徐虹转业地方档案里只留下一张“二等功”证书,40年后任务解密,有人问为何能守口如瓶这么多年,白发苍苍的老人淡淡答道:“不说,是组织的要求,是最后一项任务。” 如今发射场重归寂静,唯有风沙诉说着往事。那些年轻的生命已然老去,但他们用忠诚书写的传奇永远留在了这片深爱的土地。#59年前的今天他们7个人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核武器虽然不用但一定要有 #国之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