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是学习金华道人的渔父家风,实际上是搬用唐代僧人船子和尚的偈语。 金华道人便是张志和,东阳金华人,被贬后索性远离官场,退隐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一首《渔父》词对后人影响极大:“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黄庭坚于1098年移戎州(今四川宜宾),赋闲之日,登高揽胜,怀古感今,不禁向往张志和那般独钓江天、泛迹五湖的自由生活。 船子和尚为唐元和,遂川(今四川遂宁)人,后隐居华亭(今上海松江),因为在吴江边上,常用小船为人摆渡,故人称“船子和尚”。这首《诉衷情》正是脱胎于船子和尚的《拨棹歌》之一:“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风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这本是超度众人的偈语,前两句暗喻沽名钓誉、纷纷攘攘的世相,后两句象征功利心绝、顿然开悟的心境,黄庭坚搬用此偈语,正是他处世优游而不涉虚名荣利的表达,而这正是张志和那种志不在鱼、逍遥自由的渔父家风。 一碧万顷,波光粼粼,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上。为取深水之鱼,不惜垂下千尺钩丝,然而垂丝千尺,其意并不在鱼,在于心与鱼游。看看鱼徘徊于钓钩左右的情态吧——“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这种悠然自得为多少人所向往。据说张志和垂钓时钩不设饵,乘兴而往,兴尽而归,不计所得——得满目青山、一船明月,足矣。 “得道身不系,无机舟亦闲,从水远逝兮任风还,朝五湖兮夕三山”,这样一种生活,这样一种境界,不正是渔父家风吗?这正是黄庭坚所向往的呀。 可惜,黄庭坚的这首词写的逍遥洒脱,实际上却因为当时朝政和现实而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只能说对世态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于是借船子和尚的偈语,借这首超凡脱俗的小词来表达、来寻求慰藉,这也是逆境中的一种自我开解吧。 #古诗词的魅力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诗词 #宋词 @DOU+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