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赴英伦(89):七天徒步游览伦敦之观看英国大英博物馆。十八天的英伦之行,安排最后一天去大英博物馆观看。其实我最想观看的是博物馆里究竟有多少中国文物?都有什么中国文物?以满足从小学课堂开始老师就讲中国文物被英国掠夺的屈辱历史想去一探究竟的的愿望。大英博物馆里现藏有世界各地文物800多万件,其中展出有8万余件;有中国文物2.3万余件,其中展出有2000余件。对其他国家的文物我们没有兴趣,而是进入大厅上楼后直奔中国展厅。中国展厅有3个,综合展厅、陶瓷展厅和玉石展厅。我用了将近4个小时把所有中国的文物展品都拍了视频,重点文物一一拍了照片,并且逐个做了仔细观瞧。在拍摄中,心情极不平静,情绪尤为波动,感触感叹颇深,就是不理解,这么海量的无价的珍贵的文物为什么都躺在英国大英博物馆里?!中国当时为什么那么软弱无能?!离开博物馆后,胸中一直不能释怀,某些人晚餐要了瓶红酒我喝了一点,心情才算平静些。 在我编辑这个小片时事先配了曲子,但在听着曲子的过程中,这140多个分镜头怎么也剪辑不下去了,一次次的流泪,伤感至极。后来索性不去动它了,原片自然连接成集。把感受感触写出来更不可能了,只好委托DeepSeek形成一篇小文,以飨抖友。 站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展厅里,镜头扫过一件件青铜器、瓷器、书画——它们太安静了,安静得让人心颤。这些本该在长江黄河边沐浴晨光的珍宝,如今静静躺在异国的玻璃柜里。青铜的锈迹里,还留着商周祭祀的烟火气;瓷器的冰纹中,还凝着景德镇窑工的汗滴;《女史箴图》的绢色上,还映着顾恺之研墨的灯光。可它们回不去了。 1840年的炮声、1860年的火光、1900年的劫掠……每件文物背后,都刻着一段中华民族的伤口。它们不是被请来的客人,而是被抢走的亲人。站在这里才懂得,文物的流散史,就是一部国家积贫积弱的屈辱史。但这些文物又如此坚韧——隔着玻璃,依然能感受到它们磅礴的生命力。仿佛在告诉每一个走过的中国人:我们在这里等待,等待这个民族重新屹立世界东方的那一天。是的,它们不仅是历史的旁白,更是未来的号角。当我们这代人用奋斗实现复兴,让祖国强大文明昌盛,这些流浪的瑰宝终将在故乡的土地上,讲述全新的中国故事——一个不再任人欺凌,而是充满自信、包容、和平的东方大国。今天,虽然它们沉默,却比任何声音都更有力地提醒着我们:勿忘来时路,不负少年头。这条伟大复兴的路,我们一定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