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哈尔滨市宾县东部,哈同高速旁,坐落着常安镇。鲜少有人知道,这里早年有个更鲜活的名字 ——“张家烧锅”。相传清末民初,一户张姓人家在此开起烧锅坊,酿酒手艺传了两三代,名气随往来车马渐渐传开。后来烧锅坊歇业,名号却在老辈人嘴里流传多年,成了常安镇最早的 “身份印记”。 镇子的故事,藏在一个个村落的烟火里。北岗东坡下的陈家屯,外人至今仍习惯叫它 “陈善德屯”,这名字里裹着一段闯关东的往事:天津静海大陈庄的陈家四兄弟,挑着担子闯到东北,起初给长岭旗人种地谋生。凭着一身吃苦的劲头,兄弟几人慢慢攒下家底,买了几亩薄田,在后岗东侧坡下落了脚,渐渐聚成了村落。那时的后岗坡陡路滑,冬天的马车更是难行,只要听见坡下传来车夫打马的吆喝,陈家人总会套上马,帮着倒挂把马车拉上坡顶。这份厚道经车夫们口口相传,“陈善德屯” 的名号,便成了东北乡村人情味儿最鲜活的注脚。 漫长岁月里,乡亲们靠着黑土地谋生,春种秋收,四季轮回。土坯茅草房里,煤油灯曾照亮农夫的夜晚;田间的土垄上,留下过几代人弯腰劳作的身影。新中国成立后,变化悄然降临:镇里办起了中小学,直到现在镇里最好的建筑便是学校,足见对教育的重视 —— 常安中学的校名,还是曾在此工作的邹家华副总理应约题写。1980年,17 岁的我便是那时背着行囊,带着乡亲们的叮嘱,踏上了赴外地求学的路。 真正的 “蝶变”,始于哈同高速的通车。往来的车流带来了人流与物流,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牛马交易市场成牛马交易市场成了周边有名的牲畜集散地,黑土地里种出的玉米、大豆、烟叶,通过高速路运往全国各地。 这片土地没有轰轰烈烈的传奇,却藏着最真实的岁月流转:从 “张家烧锅” 的酒香,到 “陈善德屯” 的厚道;从移民开荒的艰辛,到集市的热闹喧嚣;从煤油灯的昏黄,到塑钢窗的明亮;从砂石路的颠簸,到高速路的车流滚滚。常安镇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东北农民在黑土地上的奋斗史,就是一个普通乡镇跟着时代稳步前行的轨迹。而夹板河的涛声、老桥的身影和十字街集市喧嚣,早已融入这片黑土地,成了每个从这里走出去的游子,心中最温暖的故乡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