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岱阳观始建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在文革期间被毁。 清康熙三十年四月,孙伯雷氏捐地数亩以支持道观的香火。 嘉庆八年六月,道观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和扩建,历时两年。 2001 年,岱阳观被评定为泰安市文化保护单位,2013 年被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环境 岱阳观因位于泰山之南、汶水之北而得名。 它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周围有苍松翠柏、古榆和唐槐环绕。 观前是泰东路故道,这是泰山西南的古御道,唐宋以前皇帝登封泰山的必经之路。 观前有龙井,东有著名的大石桥。建筑特色 岱阳观占地 35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200 平方米,呈六角梅花型,为城堡式三进三出建筑,是省内独有的建筑格式。 门楼为两层,下层三间,中间有门洞,上层一间,两侧为钟、鼓二楼,门楼南墙中间镶有 “岱阳观” 三字石刻。 前院有东西配房,均为五开间双层式建筑,俗称 “转楼”,东为 “天罗楼”,西为 “孝堂楼”。 送子娘娘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有檐廊。 祠东为东跨院,有文昌阁、道房、总务房等;祠西为王母楼遗址。 后院墙有后门,门东为书院房,门西为讲道堂、藏书阁遗迹。 各殿屋脊飞檐走兽,雕龙画栋,廊柱雕刻有金、篆文字,内藏碑刻、文物较多。 文化底蕴 岱阳观是古代皇帝东行泰山封禅时的临时驻跸之所。 观内供奉着碧霞元君、送子娘娘、药王孙思邈和 “三皇” 等神像。 护鲁山历史悠久,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以岱阳观东面山为界,东南为鲁国,正北、正西属于齐国,鲁国派兵把守保护鲁国,故名护鲁山。 这里也曾是齐鲁两国征战之地,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役。 岱阳观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和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传统文化 #民间习俗 #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