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权扩张的危局:国际社会如何回应以色列的定居点法案? 以色列议会近日通过的两项法律草案,犹如投放在中东政治沼泽中的又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叠叠的涟漪。埃及、约旦、沙特等十五国,连同阿拉伯国家联盟和伊斯兰合作组织,以罕见的团结姿态发表联合声明,谴责以色列将主权扩展至约旦河西岸和非法定居点的企图。这一外交行动,映照出巴以问题中那道难以愈合的伤口,正被新的盐粒刺激得愈发疼痛。 国际法的天平在此事上有着清晰的刻度。联合国安理会第2334号决议早已明令以色列停止一切定居点活动,认定这些行为“公然违反国际法”。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同样确认了以色列占领的非法性。而今以色列议会推动的法案,不仅是对国际社会集体意志的漠视,更是对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直接挑战。当一国立法机构试图以国内法凌驾于国际共识之上时,那片“应许之地”上的和平愿景,便又远离了一步。 细察以色列的政治生态,此类法案的推进并非孤立事件。它既是以国内政治力量的博弈产物,也是长期占领状态下形成的路径依赖。然而,将定居点合法化的努力,无异于在已经千疮百孔的“两国方案”上又掘下一铲。这些散落在西岸的定居点,如同棋盘上精心布置的棋子,不断改变着实地政治的现实,使巴勒斯坦未来建国的地理连续性变得支离破碎。 多国联合声明的价值,不仅在于其道义立场,更在于它揭示了国际社会在此问题上的清醒认知。声明中“呼吁国际社会承担其法律和道义责任”的措辞,既是对以色列的警告,也是对那些有能力影响以色列的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喊话。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逻辑在此面临考验:当法律与道义明确站在一方时,地缘政治的算计是否还能继续成为不作为的借口? 值得玩味的是,该法案仍需多次正式表决才能成为法律。这留下了外交斡旋的空间,也考验着各方智慧。国际社会若仅止于谴责,而无实质性的应对措施,恐将重蹈过去定居点问题“谴责-扩建”的恶性循环。 约旦河西岸的命运,牵动的不仅是巴以双方的神经,更是整个国际社会对正义与和平的承诺。当以色列的推土机在国际法的禁区内继续推进时,世界不能只是旁观。多国的联合声明是一个起点,但和平的真正曙光,有赖于将这份纸面的共识,转化为改变现状的坚定行动。在巴以这片被历史与泪水浸透的土地上,每一个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举动,都在将和平推得更远——而阻止这种趋势,正是国际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