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白菜价”炸弹飞过战场:战争经济学正在被改写 在乌克兰前线,一道残酷的数学题正摆在指挥官面前:俄军一架战机在百公里外投下一枚改装自苏联老旧炸弹的FAB-1500滑翔炸弹,成本仅7.8万美元;而乌军一枚用于拦截的NASAMS防空导弹,价格高达120万美元。一方扔掉的是一套基辅的学区房,另一方打掉的则是整整一套。这道“拦还是不拦”的算术题,让任何精明的战术决策都充满了无力感,它赤裸裸地揭示:现代战争的逻辑,正在被一种极致的“成本效益”法则所颠覆。 俄军的战术,堪称一场将“落后”转化为“优势”的教科书式操作。他们把仓库里几乎锈成废铁的巨型航空炸弹,通过加装廉价的“GLONASS+红外”制导套件和滑翔弹翼,便将其化身为误差仅三米的精准打击武器。这种“旧瓶新酒”的模式,实现了产能的爆发式增长——从每天一百枚出头猛增至三四百枚。这不再是高精尖武器的对垒,而是一条高效、冷酷的“炸弹流水线”在轰鸣作响。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低门槛的精确打击技术,正如莫斯科航展上所展示的、可模块化换装战斗部的“产品305-E”那样,迅速成为了伊朗、朝鲜等国的技术模板,即将在东亚地区引发新的安全涟漪。 相比之下,北约体系下的防御成本显得不堪重负。美军紧急提供的“风暴breaker”导弹单价3.5万美元,虽已远低于其他拦截弹,但在俄军“炸弹海”战术面前,依然是杯水车薪。德国先进的IRIS-T防空系统,其雷达纵然能于40公里外锁定目标,却难以招架俄军“蜂群+重锤”的复合饱和攻击。当廉价的“柳叶刀”无人机、大规模的滑翔炸弹群与零星的高超音速导弹混合袭来,构成快慢高低不同的多维弹道时,再先进的防空系统也会因“数学上”的过载而系统瘫痪,拦截率从82%骤降至57%便是明证。 这背后,是一场深刻的战争哲学变迁。战争,这个曾被视为最不计成本的领域,如今正被“成本控制”重新定义。当攻击方能够以近乎“白菜价”的方式,持续不断地投送毁灭性力量时,防御方建立在昂贵技术优势之上的整个战略大厦,便开始剧烈摇晃。 面对这种困局,未来的出路无非几条:要么如一些观察家所言,乌军被迫进行“选择性防御”,用土地换取喘息之机,以节省资金用于其他领域;要么西方加速研发激光、微波等低成本定向能武器,但这类技术又受制于天气与环境,远水难解近渴。在这场由廉价炸弹书写的全新剧本中,每一方都需要重新学习如何计算生存与毁灭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