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者杨振宁:被误解的巨人与沉默的地基 杨振宁先生逝世,享年103岁。官方头衔很多——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实只有一个身份:修路的。他修的并非寻常道路,而是整个物理学的地基。 真正的物理学,回答的是“世界如何运转”的根本问题。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用俗话说是“镜子里的世界与现实不同”。当时物理学界一片哗然,这颠覆了认为自然界完全对称的固有认知。其震撼程度,堪比告诉坚信“天圆地方”的人:地球是圆的。次年,他们荣获诺贝尔奖,杨振宁35岁,李政道31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华人诺奖得主。 然而,诺贝尔奖远非杨振宁最重要的贡献。1954年,他与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当时因过于抽象而未受重视。二十年后,物理学界蓦然发现,整个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竟完全建构于这套理论之上。 如此学术巨人,为何在舆论场中屡遭非议?人性往往偏爱简单化的英雄叙事,难以接纳复杂的现实。 1964年入美籍被一些人视为“原罪”——但请回顾当时国内境况,加之他已在美国工作生活十余年,有家庭子女,此决定实可理解。2015年,93岁的他恢复中国国籍,又被嘲讽“回国养老”。试问一位耄耋老人还图什么名利?归国后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培养年轻物理学家、主持清华高等研究院工作。 至于与翁帆的婚姻,私生活与学术贡献何干?当事人多次表明真心相爱,局外人何必过度解读? 公众往往关注立竿见影的成果,却忽视底层基础研究。但恰是这些看不见的框架,真正改变世界。杨振宁的贡献不在于发明具体产品,而在于为人类理解自然提供了新工具、新框架。量子力学初现时,同样被质疑“有何用处”,如今我们所有的电子设备无不奠基于此。 将时间轴拉长,20世纪物理学的三大支柱——相对论、量子力学、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杨振宁的工作直接推动了后两者的发展。他发表论文被引用数万次,培养的学生成为各领域领军人物,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皆有开创性贡献。 他早年在美国取得顶尖成果,使华人在物理学史上留下不朽印记,这是爱国;晚年回国培养人才,推动中国物理学发展,这也是爱国。爱国从来不是单选题,不是非黑即白的标签。 在这个急功急利的时代,我们太需要甘坐冷板凳、潜心基础研究的人。杨振宁一生都在修筑那条通往真理的道路,虽然多数人看不见这条路,但我们今天享有的科技文明,正行驶在他修筑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