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鸭绿江,江上无一座桥。清光绪三十一年,日本人首先确定在江上架设大桥,于宣统元年5月在朝鲜新义州一侧开始了基础施工,利用边施工边与中国清政府交涉的办法,威逼中方同意建桥。 宣统二年4月,朝方的工程已经过半,清政府在日本人的强压下,同意在中方一侧建桥。宣统二年5月在安东(今丹东)进行施工,次年10月大桥建成通车。民国二十六年4月,日本殖民统治者又在此桥上游不足百米处建成第二座铁路大桥,即现在的“中朝友谊大桥”,与第一桥并称鸭绿江上的“姐妹桥” ,此桥被改为公路桥。 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内战,美国派兵入侵朝鲜,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0月19日,彭德怀临危受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由于大桥在援朝战争中具有“交通大动脉”的战略地位,美方便千方百计对其进行破坏。 1950年11月8日,美空军首次派出百余架B—29型轰炸机,对大桥狂轰滥炸,大桥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钢梁落入水中。同年11月14日,美军又派出军用轰炸机34架,再次轰炸大桥,朝方三座桥墩被炸塌,至此大桥瘫痪。1951年2月,大桥最终被炸毁,朝方一侧钢梁落入水中,并有三座桥墩被炸塌,成为废桥,中方所剩4孔残桥保留至今,被称为“鸭绿江断桥”。1992年曾改名为“端桥”,2000年后恢复鸭绿江断桥名称。 #鸭绿江断桥 #中朝友谊大桥 #丹东 #鸭绿江 #中朝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