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刷头条,一篇关于老年人对“解脱”的短文撞入眼帘,七十二岁老翁的通透,像初秋清晨的风,带着点凉意,却也吹散了些许混沌。 他说,七十岁后若身体康泰,能自在生活是幸事;可若事事需人帮扶,那另一种选择也未必不是解脱。这话听着轻,分量却重。人活一世,总想着长长久久,可真到了力不从心、连尊严都要依附他人时,那份“不想麻烦”的念头,或许比求生的本能更执拗。 这让我想起自己对死亡的态度,竟也随着年岁和经历悄悄变了。六十五岁前,是实打实的恐惧。每年机关体检,我都像躲债似的,总怕报告单上跳出几个刺眼的字,把“死”这个平日里能避就避的词,硬生生摆到桌面上来。那时候觉得,死亡是洪水猛兽,是要拼尽全力去抵挡的。 转折是母亲去年的离世。那些守在病床前的日夜,那些她最后时刻的平静与释然,那些办完丧事后空落落的清晨,像慢镜头一样在心里反复回放。不知怎的,就像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对死的恐惧竟慢慢淡了。不是不珍惜生,而是明白了生有生的滋味,死也有死的归途,不必强求,不必抗拒。 前几日和夫人闲聊,说起万一得了绝症该怎么办,我俩竟异口同声:不做过度治疗。把那些要填进医疗机构的钱,换成一张机票,一个背包,去看看年轻时没来得及看的海,去走走曾在梦里出现过的小镇。与其在ICU里插满管子,与仪器争夺最后几个月的时光,不如把日子过成一场盛大的告别,带着对世界的眷恋,也带着对生命的从容。 原来,对死亡的顿悟,有时并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或许就是亲人离去后的某个瞬间,或许就是看到某段话时的突然怔住。它让我们明白,生命的质量,从来不是以长度衡量的。能体面地活,从容地走,便是最好的结局。#人生感悟 #人间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