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爆发时,能够向四周辐射其大部分甚至全部物质。这些超新星的质量通常是太阳的几倍乃至几十倍,爆炸后形成的尘埃星云,总质量可达太阳的数倍。倘若其中三分之一的物质汇集形成新的恒星系统,其总质量或许会是太阳质量的两三倍。在这样的恒星系统中,虽然物质会向中心天体集中,但也不会达到极为夸张的程度。毕竟,要使质量的 99% 集中于中心天体,需要天体系统经历漫长的进化过程。仅仅几十亿年或上百亿年的时间,很难实现如此高程度的物质集中。 因此,如果我们了解到太阳是由一团星云形成的,就不难意识到,星云物质绝大部分汇入中心天体的可能性极低,几乎不可能。在太阳系广阔的势力范围内,必然分布着质量可观的原始星云物质。 我们可以通过太阳近几十年平均每年吞噬物质的情况,来推测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的成长速度。在太阳系形成的雏形时期,太阳系内物质运动极为无序,天体碰撞频繁,还有大量物质主动 “投向” 太阳,使得太阳处于快速成长阶段。而如今,太阳系物质已高度有序化,对于这些有序分布的物质,太阳很难将其吞噬。据估计,太阳现在吞噬物质的速度,甚至不及自身核聚变损耗物质的速度,要知道太阳每秒因核聚变损耗的物质高达 400 万吨。 总体而言,天体系统级别越高,物质的集中程度越小,中心天体质量占比越低。作为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宇宙自然具有最小的物质集中程度,中心天体质量占比最小(几乎为零)。也就是说,在大尺度下,宇宙物质分布均匀,不存在明显的集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