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朱元璋诏令在凤阳修建“中都”,作为明朝皇都。他倾全国之力,动用数十万民工和工匠,耗费巨资打造一座极尽奢华的宫殿,期望凤阳成为万世帝居。宫殿规模宏大,面积达84万平方米,超过后来北京故宫(72万平方米),并影响了紫禁城的设计。 为解决凤阳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的问题,他大举移民,修建水利和驿道,使凤阳一度成为繁华重地。然而,洪武八年宫殿将成,朱元璋亲自验收后却突然下令停止建设,放弃迁都,并终其一生未再踏足故乡。 官方说法称因“劳费太重”而罢工,但显然不合情理。真正的导火索是《明史·薛祥传》记载的“厌胜事件”:工匠因劳苦无报,在宫殿中暗埋咒物以诅咒皇帝,朱元璋大怒,欲屠尽工匠,后在薛祥劝阻下只诛部分人。这一事件令朱元璋心生阴影,最终放弃凤阳。 除此之外,朱元璋的战略视野也发生变化。他认识到凤阳地理位置偏僻、无险可守、交通不便,难以统御北方疆域。同时,他也警惕老乡“淮西勋贵”势力膨胀,不愿让他们在凤阳坐大。 尽管放弃迁都,朱元璋对故乡依旧关怀备至。他大规模迁民至凤阳、发展水利交通、减免赋税、鼓励勋贵归乡养老,甚至让皇子们在此驻扎练兵,使凤阳短期内极为繁荣,一度成为上府。 但随着生态环境破坏,凤阳灾荒频仍,终究难以维系长期繁荣。事实证明,凤阳并不适合作为帝国首都,朱元璋的放弃虽令人惋惜,却是深思熟虑之举。#人文历史 #朱元璋 #凤阳历史